栏目分类

你的位置:皇冠crown复位 > 新闻动态 >

新闻动态

城镇就业70年增27倍,非私单位年均工资从400元到8万元

20多年前,还在四川大山里辛苦耕种着二分薄田的王洪,怎么都想不到有一天他会来到北京工作。并且,让他更想不到的是,离开家乡之后,王洪不仅赚到了老家两套房子的钱,还赚出了供女儿上大学的学费。

在新中国成立后的70年中,数以亿计像王洪这样的劳动者,用双手托起中国经济增长的同时,其经历也生动地诠释了“就业是民生之本,劳动是财富之源”。

70年来,我国就业政策总体上经历了“计划化—市场化”的演变过程,劳动者的就业状态从“统包统配,城乡分割”就业走向了“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就业”。一方面是城乡就业分割逐步被打破;一方面是就业结构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而改变。

1949年~2018年,全国城镇就业人员从1533 万人增加到4.3亿人,增长约 27倍;城镇失业率从 23.6%降到 3.8%(登记失业率);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56年98元增加到2018年的28228元;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货币工资,1952年为445元,到2018年为82461元。

城乡二元格局转变

新中国成立前,经济凋敝,城镇劳动力多数处于失业状态。1949年末,全国城乡就业人员18082万人,其中城镇就业人员为1533万人,占比仅为8.5%。当年末城镇失业率达23.6%。

政府面临的最大就业问题是大量失业和无业人员,就业政策首先关注的是失业救济,有计划、分步骤地安置失业和无业人员,固定用工和统一调配为主,严格限制辞退职工。

到上世纪50~70年代,就业状况逐步改善。1978年末,我国就业人员达到40152万人,其中城镇就业人员为9514万人。

在王洪父辈年轻的时候,离开乡土的机会并不多。一些羡慕城市生活的农民自发转移到工业建设行业中,但这种盲目流动还曾经带来不少社会管理问题。

但是,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的研究显示,随着微观激励的改善,劳动效率大幅提高,农业劳动力剩余被显性化。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,农业中大约有 30%~40%的劳动力是剩余的,绝对人数高达1亿~ 1.5 亿。

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促进了一系列体制性障碍的逐步拆除,并最终使劳动力得以重新配置。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,随着粮票等票证制度被取消,农村劳动力可以进入各级城镇居住并就业。

源源不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,成为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动力。

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曾对第一财经表示,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就业市场主要矛盾是解决庞大的、源源不断的、无限供给的农村劳动力城市化的问题。可以说,我国工业化主要不是解决城市就业问题,而是要解决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的问题。

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,随着经济发展和就业优先政策实施,我国就业总量大幅增加,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第二、三产业转移。

王洪1998年到北京打工,从建筑工地的普通工人做起,经过20年奋斗,成为一名有技术的水暖工。他对第一财经表示,来北京的前十年工资非常低,几乎没有攒下积蓄,但赚钱确实比种地容易得多。

他真正感觉到工资上涨是在2008年之后。他在老家买两套房子的资金都是在2008年之后赚到的,不仅是建筑工地工人的工资大幅上涨,他媳妇做保姆的工资这些年也翻了好几番。

新中国成立之初,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很低。1956年,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98元,人均消费支出仅为88元。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228元,比1978年实际增长24.3倍。

党的十八大以来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连续多年快于城镇居民,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,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2018年已下降至2.69。

就业结构改善拉动就业增长

最新数据显示,今年1~5月城镇新增就业597万人,完成全年计划的54%。其中,25~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连续3个月下降。

曾湘泉表示,在过去的十年间,就业市场的矛盾慢慢在发生变化,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结束了。随着劳动力年龄人口下降,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超越了总量矛盾。与十年前相比,经济总量的盘子大了,就业总量和就业弹性都出现了明显增长。

就业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就业结构的改变。首先,城乡就业结构发生变化:1949 年,全国城镇就业人员仅占全国就业人员的 8.5%, 绝大部分劳动者在乡村就业; 2018 年,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比重达到 55.96%。

劳动者在三大产业中的就业比例也在发生根本性改变。新中国成立之初,产业基础十分薄弱,1952年,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0.5%的农业吸纳了83.5%的就业人口。

随后,按照当时环境和现实需要,我国主要实行“重点发展重工业”的方针,同时配以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,促进了工业积累。1978年,农业增加值比重降至27.7%,就业比重降至70.5%。改革开放后,产业结构深刻调整。2011年,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提高到35.7%,首次超过第一产业;成为就业最多的产业;2012年,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至45.5%,首次超过第二产业,成为增加值最大的产业。

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,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推进,三次产业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。

2018年,第一、二、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7.2%、40.7%、52.2%;就业比重分别为26.1%、27.6%、46.3%,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分别比1952年上升23.5和37.2个百分点。

党的十八大以来,第三产业、中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。2013~2018年,我国城镇新增就业连续6年超过1300万人。

城镇非私单位工资增长185倍

新中国成立初期,人民生活相当贫困。1952年,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(平均货币工资)为445元。

上世纪50年代,城镇就业人员工资增长缓慢。到1978年,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只有615元,26年间总计增长38%,年均工资增长率为1.46%。

改革开放之后,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行,城市地区一系列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措施出台,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明显提高。

自1985年突破千元大关达到1148元之后,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收入驶上了快车道:2001年再次突破万元大关;2018年达到82461元,比1952年增长了185.3倍。

我国工资统计制度改革在2009年迈出重要一步,正式建立年度私营单位工资统计抽样调查制度,将私营单位纳入统计调查范围。占非私单位约60%的私营单位工资收入同样呈现快速增长态势。2008年,国家统计局对私营单位工资调查进行试点时约为17071元,2018年已上涨到49575元。

失业率大幅下降也是70年来中国就业的一大亮点。1949年末,城镇失业率达23.6%。截至2018年末,城镇登记失业人员974万人,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.8%。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.9%。2018年末,我国就业人员增加到77586万人,比1949年的18082万人扩大3.29倍。

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,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,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。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,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,包括转载、摘编、复制或建立镜像。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。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:021-22002972或021-22002335;banquan@yicai.com。 文章作者

郭晋晖

相关阅读 “就业”头等大事,“冷热不均”、“AI抢活儿”,就业安全网如何织密织牢? | 两会“雨”录

2025年全国两会,“就业”问题仍是焦点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城镇新增就业目标1200万人以上,并将优化就业创业环境。当前,就业市场存在结构性矛盾,AI等新产业创造新岗位,但部分劳动者面临技能错配。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加强职业培训、完善社保政策,以更精准的支持促进稳就业。

17 昨天 17:27 2025年上海市春季促进就业专项行动暨高校毕业生择业对接会今日举办

从此次招聘会面向的行业来看,现场设立了专精特新企业、社会组织、电子半导体、汽车等15个专区。

40 03-08 12:58 政府工作报告首提“投资于人”,有何深意?

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,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。

144 03-07 16:00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,中国绿色转型的破局之道|记者观察

尽管政策与行动已经明确,但绿色转型并非一蹴而就。当前,中国在绿色转型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。

152 03-06 10:49 政府工作报告: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,提升社会治理效能

加强普惠性、基础性、兜底性民生建设,稳步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,促进社会和谐稳定,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。

86 03-05 09:58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


上一篇:没有了

下一篇:没有了